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与研究 >> 科研工作 >> 正文
2018年校级教研项目申报指南
2018-10-13     来源:教育科学学院   编辑:   查看: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内江师范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总体布局,立足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推行学校“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管理与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立项范围

(一)专业建设类

1.应用型示范专业

为深化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体制改革,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立项建设应用型示范专业。申报专业在校生应不少于240人,有一届及以上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专业带头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行业影响力;专业师资队伍实力较强,承担过校级及以上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并取得优秀教学成果。

此类项目拟立项不超过5项,项目建设周期4年。学校资助初期(一年)建设经费1万元/项。一年后经检查建设情况良好,学校继续分期拨款建设,资助总经费20万元/项。

(二)平台建设类

2.教学团队

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实验室或课程群等为建设基础,组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原则上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本专业的教授领衔,要长期致力于本团队建设,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团队要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可包括教辅人员),团队规模适度。

此类项目拟立项不超过5项,项目建设周期3年。学校资助初期(一年)建设经费1万元/项。一年后经检查建设情况良好,学校继续分期拨款建设,资助总经费10万元/项。

(三)课程建设类

3.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选课程内容,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成才。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分为两类:学科专业类、通识素质类。鼓励承担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的教师开设研究方法类、学科前沿类创新创业课程;鼓励长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或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开设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方法类课程、实践性课程。

课程负责人原则上具有副高及其以上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应的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其中,学科专业类创新课程的负责人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此类项目拟立项5项左右,项目建设周期3年。学校资助初期(一年)建设经费1万元/项。一年后经检查建设情况良好,学校继续分期拨款建设,资助总经费6万元/项。

4.应用型示范课程

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要体现对应用型示范专业的重点支撑,课程目标定位要面向行业、企业、实务部门的实际需求;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真实任务与真实过程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改革课程考试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积极推进虚拟仿真实验、虚拟现实技术、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在示范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应用型示范课程从已立项和拟申报的应用型示范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中遴选申报。课程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行业实践经验,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行业影响力,课程团队实力较强,要有行业、企业、实务部门兼职教师参与。

此类课程拟立项8门左右,项目建设周期3年。学校资助初期(一年)建设经费1万元/项。一年后经检查建设情况良好,学校继续分期拨款建设,资助总经费6万元/项。

5.在线开放课程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网络学习习惯,遵循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对现有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注重过程评价。具体建设内容包括课程学习目标及内容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制作、在线学习过程的组织、在线学习活动的设计、混合学习实施方案、学习评价方案及实施等。其目的在于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满足我校本科生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同时,积极面向其他高校学生、社会群体开放,努力形成大规模开放面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在线开放课程申报范围主要为:专业核心课程、公共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课程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课程团队中应包括2名及以上的技术服务人员,能胜任课程的线上建设与维护工作。此类项目拟立项不超过5项,项目建设周期3年。学校资助初期(一年)建设经费1万元/项。一年后经检查建设情况良好,学校继续分期拨款建设,资助总经费20万元/项。

6.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旨在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形成专业布局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项目新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深度融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应用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超级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重点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

2)坚持需求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紧密结合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点。坚持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同实施,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3)以完成教学要求和内容为目标,原理准确、内容紧凑、时长合理、难度适宜,创新实验教学项目资源呈现方式,注重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媒介促进教学准备、线上讨论、线下交流。加强网络化条件下实验教学规律研究,探索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坚持虚实结合”“能实不虚的建设原则。

拟申报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应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1)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申报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资源应反映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专业教学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共享知识产权,可网络化运行共享,并在校内、区域或行业内获得广泛认可。

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开发与开放标准化建设。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按专业大类制定统一的大规模在线开放共享虚拟仿真实验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虚拟仿真实验仪器设备配置规范、虚拟仿真实验及技术开发人员配备要求、虚拟仿真实验开发要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信息标准与编码规范等,统一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和实验教材等教学资源,确保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软硬件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等各方面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运行模式构建。根据虚拟仿真资源在不同专业大类间的差异性,探索按专业大类建立虚拟仿真资源构建模式和运行模式,明晰虚拟资源和仿真资源的教学功能和教学形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确立虚实结合的资源建设模式与教学运行模式,发挥资源的适用性、原创性、导向性,提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水平。

申报要求:

1)本次项目申报面向全校各专业,鼓励跨专业、跨学院联合申报。

2)项目主要支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用的软硬件平台的自主设计、开发与研制以及教学使用的虚拟仿真软件设计。要求虚拟仿真系统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展示基本原理,学生可以借助系统动手实践。大型仿真软件及设备的购置不在本次项目支持之列。

3)项目申报人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项目负责人原则上要求副高及以上职称。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实行限额申报,各教学单位申报项目数不超过3项。此类项目拟立项10项左右,项目建设周期3年。学校资助初期(一年)建设经费1万元/项。一年后经检查建设情况良好,学校继续分期拨款建设,资助总经费6万元/项。

(四)单项改革类

7.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项目是为了提炼我校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整合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一批受师生欢迎、不断传承、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和相配套的优质教学资源。所适用专业招生稳定、社会需求量大。教材编写要求:能够按照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在编写中贯穿相应的教学指导思想;在继承经典教材优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能充分反映相关专业或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结合本专业教学特点,注重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教材主编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连续讲授本课程2轮以上。此类项目拟立项6项左右,项目建设周期3年。学校优先支持专业发展方向课程的教材建设,资助3万元/项(教材建设经费仅用于教材出版费)。

8.教学改革项目

教学改革是我校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考核、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其成果形式主要为相关的实施方案、研究报告、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等。本年度教学改革项目的主要研究与改革方向有:

1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从学校、专业、课程建设层面对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进行探索,在教学、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2)教师教育的创新。对师范专业认证体系与指标的研究,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培养方式的创新与实践,高师院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结合、合作等。

3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改革。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分类别、分模块、分阶段培养的协调发展与质量保障研究与实践,导师制的运行与创新等。

4)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探索。课程群的设计与建设,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建设等。

5)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混合式教学的模式与实践等。

教学改革项目负责人为我校在编在岗教师,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高校教龄不少于三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实行限额申报,各教学单位申报项目数不超过4项(承担有公共课教学任务的单位,可另申报公共课教学改革专项项目不超过2项)。此类项目拟立项35个左右,项目建设周期3。项目分一般和重点两种,一般项目学校资助0.5万元/项,重点项目由学校根据项目与学校发展方向的契合度和建设的内容确定具体资助额度。

三、申报评选程序

1.为了使项目申报、评审工作有序开展,此次校级教研项目的申报按照类别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开展第四类“单项改革类”的申报与评审;第二阶段,开展其余项目的申报评审。

2.各申报教师依据范围进行项目申报,不在申报指南范围内的项目,学校暂时不予立项资助。确定申报项目后,登陆申报网站http://210.41.176.30:8081/填写项目申报书(应用型本科示范课程、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三种项目在申报网站上暂缺,请直接填写附件中相应申报书)。

3.各教学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统筹规划本单位的教学改革。各教学单位对申报项目进行网上初审、择优向学校推荐,并提交纸质申报表、推荐汇总表一式一份,交教务处311室杜建平老师处。

4.学校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审查情况在校内予以公告。

5.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对各单位推荐项目的申报书进行评审,经分管校领导审核后,提交校学术委员会讨论、评审。评审结果经校长办公会审定后在校内公示。

6.公示无异议后,学校给予经费资助,进行立项建设。

7.时间安排:第一阶段,教学单位于1029日前对申报的教学改革项目进行初审,择优向学校推荐;第二阶段,1123日前择优向学校推荐其余教研项目。

四、其它

1.在申报系统中申报的,项目负责人以申报系统中实际申报人为准,申报书的纸质版须与申报系统中一致;直接填写申报书的,以提交的纸质申报书为准。

2.为了保证项目申报与建设的质量,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大类下的项目限申报1项;每人参与(含主持与参研)项目不得超过3项。对同大类项目有未结题项目的主持人申报的项目,学校不予受理;教师申报或参与的项目超过规定数量的,其参与申报的所有项目均不能通过资格审查,不进入评审环节。请各教学单位认真做好申报审核工作。

3.职能部门兼职教师申报的项目,如申报内容涉及相关学院教学改革的,由相应的二级学院统筹规划并负责推荐;如申报内容涉及全校性教学改革的,则计入学校教研项目,由教务处负责推荐。

4.本申报指南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5.联系电话:2342950,联系人:张建华、杜建平。

 内江师范学院2018年教研项目申报指南10(10-14).docx

申报表+推荐表.zip

 

 

 

教务处 发展规划处

20181012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