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资源 >> 政策法规 >> 正文
教育科学学院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 (2022版)
2022-09-01     来源:教育科学学院   编辑:   查看: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普通师范生)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扎根川南,面向四川及我国西南地区,致力培养适应乡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需求,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教师师德,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一门主教学科(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和一门兼教学科(小学英语或小学艺术或小学科学或小学心理辅导)的课程教学,能管理与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能在乡村小学从事教学、教研和管理的小学骨干教师。毕业后五年预期目标:

目标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遵守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服务乡村教育的情怀,爱岗敬业,勤奋进取。

目标2.能胜任一门主教学科(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和一门兼教学科(小学英语或小学艺术或小学科学或小学心理辅导)的课程教学,能组织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种课型教学;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能有效整合多学科知识,积极开发乡村小学校本课程;理解任教学科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注重课程教学的思想性,能够实施学科育人。

目标3.具备班级管理与班队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能协调各类教育主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和生态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和持续发展,成为全方位育人能手。

目标4.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动态,追踪小学教育发展前沿,能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熟练掌握教育科研方法,能反思研究教育实践问题;掌握终身学习策略和专业发展规律,努力成长为在乡村小学从事教学、教研和管理的小学骨干教师。

二、毕业要求

总要求为“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熟悉教育法律法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和良好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1.1【政治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1.2【师德认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依法执教意识,遵守依法执教规范。

1.3【师德准则】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2.[教育情怀] 热爱乡村教育、乡村儿童、乡村生活,认同乡村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坚定从教信念和生态教育理念;了解乡村小学生命成长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关爱学生,能够尊重小学生的独立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小学教育和乡村小学教育的特点及意义,认同乡村振兴战略,热爱教师职业和乡村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乡村教育情怀

2.2【关爱学生】树立生态教育理念,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为学生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2.3【职业担当】能全面认识立德树人的内涵与意义,热爱乡村儿童,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生态素养、艺术审美素养,广泛了解科学、人文、社会、艺术等方面知识;系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知识;扎实掌握主教学科(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及学科体系、思想和方法;适当掌握一门兼教学科(小学英语或小学艺术或小学科学或小学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有将所教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社会实践、小学生活实践进行整合和应用的意识与能力。

3.1【人文素养】广泛了解科学、人文、社会、艺术等学科的通识性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学科视野。

3.2【教育知识】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及时更新教育学科前沿知识。

3.3【学科知识】扎实掌握主教学科(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及学科体系、思想和方法;适当掌握一门兼教学科(小学英语或小学艺术或小学科学或小学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4【知识整合】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能够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将学科知识迁移到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形成综合知识结构和跨学科思维方式。

4. [教学能力]熟练掌握专业关键技能;能主教小学某一门学科教学,并能担任兼教学科的教学工作,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与现代教育技术,科学设计课程教学方案,有效实施教学环节,并能运用多种手段开展教学评价,获得教学体验;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4.1【职业技能】熟练掌握专业关键技能,如普通话、三笔字、多媒体信息技术、班级管理、学生发展指导等。

4.2【教学实践】能根据小学生发展特点和所教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较好地进行教学规划与设计,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情境,并能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评价和持续改进中获得积极的教学体验。

4.3【教育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较好地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4.4【教学研究】具有研究的意识,能够针对小学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持续提升教学能力。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理解小学德育原理,掌握德育基本方法具备班级组织与建设能力,胜任小学班主任工作;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5.1【德育为先】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能认识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小学德育内容和方法。

5.2【管理体验】认识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地位,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根据班级学生特点有效地组织班队活动。

5.3【班团活动】能够在校内外组织充满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获得相应的积极体验。

6.[综合育人]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 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具有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协调各类教育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6.1【育人知识】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及养成教育规律,认识综合育人的重要性,具备综合育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6.2【学科育人】理解学科育人在育人活动中的价值,形成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生态育人的基本理念,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6.3【协同育人】协调各类教育主体,整合利用地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理念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模式;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坚持反思+学习、反思+行动、反思+研究、反思+发展等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7.1【勤于反思】具有终身学习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模式,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7.2【规划发展】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

7.3【反思改进】坚持反思+学习、反思+行动、反思+研究、反思+发展等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倾听、表达、沟通、合作等技能,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合作互动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8.1【合作能力】理解学习共同体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团队协作的相关知识和倾听、表达、沟通、合作等技能,具有团队协作活动的体验,具备学习共同体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8.2【沟通能力】掌握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交流合作的方式方法,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公费师范生)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扎根川南,面向四川及我国西南地区,致力培养适应乡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教师师德,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胜任一门主教学科(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和一门兼教学科(小学英语或小学艺术或小学科学或小学心理辅导)的课程教学,能管理与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能在乡村小学从事教学、教研和管理的小学骨干教师。

毕业后五年预期目标:

目标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服务乡村教育的情怀,爱岗敬业,勤奋进取。

目标2.能胜任一门主教学科(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和一门兼教学科(小学英语或小学艺术或小学科学或小学心理辅导)的课程教学,能组织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种课型教学;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能有效整合多学科知识,积极开发乡村小学校本课程;理解任教学科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注重课程教学的思想性,能够实施学科育人。

目标3.具备班级管理与班队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能协调各类教育主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和生态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和持续发展,成为全方位育人能手。

目标4.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动态,追踪小学教育发展前沿,能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熟练掌握教育科研方法,能反思研究教育实践问题;掌握终身学习策略和专业发展规律,努力成长为在乡村小学从事教学、教研和管理的小学骨干教师。

二、毕业要求

总要求为“一践行三学会”,即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熟悉教育法律法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和良好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1.1【政治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1.2【师德认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依法执教意识,遵守依法执教规范。

1.3【师德准则】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2.[教育情怀] 热爱乡村教育、乡村儿童、乡村生活,认同乡村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坚定从教信念和生态教育理念;了解乡村小学生命成长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关爱学生,能够尊重小学生的独立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小学教育和乡村小学教育的特点及意义,认同乡村振兴战略,热爱教师职业和乡村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乡村教育情怀

2.2【关爱学生】树立生态教育理念,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为学生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2.3【职业担当】能全面认识立德树人的内涵与意义,热爱乡村儿童,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 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生态素养、艺术审美素养,广泛了解科学、人文、社会、艺术等方面知识;系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知识;扎实掌握主教学科(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及学科体系、思想和方法;适当掌握一门兼教学科(小学英语或小学艺术或小学科学或小学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有将所教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社会实践、小学生活实践进行整合和应用的意识与能力。

3.1【人文素养】广泛了解科学、人文、社会、艺术等学科的通识性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学科视野。

3.2【教育知识】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及时更新教育学科前沿知识。

3.3【学科知识】扎实掌握主教学科(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及学科体系、思想和方法;适当掌握一门兼教学科(小学英语或小学艺术或小学科学或小学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4【知识整合】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能够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将学科知识迁移到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形成综合知识结构和跨学科思维方式。

4. [教学能力]熟练掌握专业关键技能;能主教小学某一门学科教学,并能担任兼教学科的教学工作,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与现代教育技术,科学设计课程教学方案,有效实施教学环节,并能运用多种手段开展教学评价,获得教学体验;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4.1【职业技能】熟练掌握专业关键技能,如普通话、三笔字、多媒体信息技术、班级管理、学生发展指导等。

4.2【教学实践】能根据小学生发展特点和所教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较好地进行教学规划与设计,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情境,并能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评价和持续改进中获得积极的教学体验。

4.3【教育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较好地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4.4【教学研究】具有研究的意识,能够针对小学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持续提升教学能力。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理解小学德育原理,掌握德育基本方法具备班级组织与建设能力,胜任小学班主任工作;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5.1【德育为先】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能认识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小学德育内容和方法。

5.2【管理体验】认识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地位,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根据班级学生特点有效地组织班队活动。

5.3【班团活动】能够在校内外组织充满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获得相应的积极体验。

6.[综合育人]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 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具有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协调各类教育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6.1【育人知识】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及养成教育规律,认识综合育人的重要性,具备综合育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6.2【学科育人】理解学科育人在育人活动中的价值,形成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生态育人的基本理念,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6.3【协同育人】协调各类教育主体,整合利用地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理念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模式;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坚持反思+学习、反思+行动、反思+研究、反思+发展等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7.1【勤于反思】具有终身学习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模式,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7.2【规划发展】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小学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

7.3【反思改进】坚持反思+学习、反思+行动、反思+研究、反思+发展等方法,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倾听、表达、沟通、合作等技能,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合作互动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8.1【合作能力】理解学习共同体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团队协作的相关知识和倾听、表达、沟通、合作等技能,具有团队协作活动的体验,具备学习共同体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8.2【沟通能力】掌握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交流合作的方式方法,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川南,面向四川,辐射西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理想、依法执教意识和爱幼崇教情怀,具备较好的人文、科学与艺术素养、学前教育理论素养,秉持生态教育理念,有较强的保教能力、学前儿童评价、课程开发、家园合作、研究反思等能力,应我国生态文明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能在以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机构从事保教、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学前教育工作者

五年预期目标: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教育法律法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和良好的师德修养;热爱学前儿童、具有坚定的从教信念,深刻理解生态教育理念,具有崇高的教育情怀,做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2.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与艺术素养,熟练掌握学前教育和生态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科学规划幼儿园一日生活,具有环境创设与利用、游戏活动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幼儿发展指导、激励与评价的能力,成为善保教的幼儿教师。

3保教技能全面,能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特征整合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做好五育并举;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条件,创设良好班级环境,营建尊重、平等、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掌握家园协作技能,能与家长有效沟通并形成教育合力;掌握环境育人技能,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有效指导家庭和社区开展育儿活动,成为全面育人的教育能手。

4.具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了解并借鉴国内外学前教育研究、改革和发展的新动态,坚持问题研究、工作改进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积极探索与创新保教工作,自觉成为终身发展的学习型教师。

5.具有个人特长、人格魅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清晰的专业发展规划,主动开展互帮互学、交流共鉴,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团队活动,发挥特色作用、骨干作用,成为幼儿园业务团队核心成员。

二、毕业要求

紧紧围绕新时代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本专业对毕业生的具体要求如下:

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1理想信念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立德树人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热爱幼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终身学习等品德修养,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形成立德树人的理念,掌握立德树人途径与方法,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树立职业理想,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

1.3 师德准则 遵守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在教育实践中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

 2.[教育情怀] 坚定从教意愿,认同幼教工作的重要性、独特性、专业性,富有爱心、责任心、细心和耐心,具有热爱幼儿、献身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怀,具有促进幼儿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生态情怀,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2.1 职业认同 认同幼教工作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专业性,领会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对幼儿富有爱心、责任心、细心和耐心,热爱幼教工作,愿意做爱岗敬业、履职尽责、扎根基层的幼教人。

2.2关爱幼儿 树立生态化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的人格、权利和个体差异,公正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重视幼儿身心健康、自主和谐发展,激发幼儿好奇心、求知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生态化成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2.3自身修养 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仪表、语言、举止符合教师礼仪要求。

3.[保教知识] 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生态教育素养,掌握幼教学科知识体系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熟悉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理解并掌握幼儿园各领域知识体系及核心素养,把握幼儿园教育教学基本方法和策略。

3.1通识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形成支撑学前教育的广博知识基础和宽广视野。

3.2 幼儿发展知识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基本原理,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及个别差异,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3.3保育与教育知识 理解并掌握幼儿园各领域知识体系及核心素养,了解领域渗透与知识整合;掌握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指导方法和策略;掌握幼儿安全与健康的基本方法。

4.[保教能力] 掌握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能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科学规划一日生活,创设适宜环境,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活动。

4.1组织一日生活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时空情境和现实条件,科学规划、有序组织幼儿园一日生活,能与保育员协同开展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

4.2游戏开展 能够合理、有效地规划和利用室内外游戏活动空间,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鼓励、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能观察分析幼儿游戏,促进幼儿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方面发展。

4.3环境创设 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创设安全、适宜的物质环境。理解教师的态度、情绪、言行在幼儿园及班级心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性,能够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4.4活动实施 能根据《纲要》《指南》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活动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能有效观察并给予适宜指导;活动结束后,能运用多种方法了解和评价幼儿,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及时分析、改进教育活动。

5.[班级管理] 掌握幼儿园班级的特点,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创设良好班级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5.1制度方法 熟悉校园安全、应急管理相关规定,熟悉幼儿教育及幼儿成长生活等相关法律制度规定,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理与要点,以及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合理分析、解决幼儿教育与管理实践相关问题。

5.2 秩序关系 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创设良好班级环境,引导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幼关系,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

6.[综合育人] 掌握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培育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理解环境育人价值,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综合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

6.1协同育人 理解人的社会本质,掌握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视培育幼儿的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懂得社会育人的基本原理、主要策略,能协调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关系,有效利用家庭、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实施家园社区共育。

6.2环境育人 理解人的生态本质,理解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懂得环境育人的基本原理和策略,具备利用各种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发挥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的育人作用。

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能制订科学的专业发展及职业生涯规划,掌握终身学习的原理与策略,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7.1发展规划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学前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动态,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订科学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终身学习方略,并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持续提升自身素养。

7.2 反思改进 树立教师是实践性反思者的角色意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保教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提出改进思路,改进保教工作。

7.3 学会研究 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总结和提升实践经验的能力。

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与幼儿园领导、同事、幼儿、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参与、组织团队互助和合作学习的经历体验。

8.1沟通技能 掌握基本沟通技能与方法,能够在实践中与幼儿、同事、家长及社区有效沟通,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8.2共同学习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与价值,具有团队协作意识,了解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尝试合作学习,具有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能力。

教育学本科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扣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着眼我国教育改革的生态化趋势,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我校“三心三能三精神”办学目标,培养思想品性良好、身心健康和谐、专业素养较高、学会反思发展及团队合作、具有一定实践创新能力,能适应教育研究、教育评价、教育咨询和教育管理等岗位基本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教育研究、教育评价、教育培训和中小学校等各类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研究、教育评价、教育咨询和教育管理等工作,并具备硕博深造和创新创业等多方面特色素质。

五年预期目标

培养目标1:成为政治信念坚定、生态理念深入、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中国大地从事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依法执教,具有良好的从业信念敬业精神;积极响应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态化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扎根区域社会,积极参与区域社会各类各层教育,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推动教育生态化发展。

培养目标2成为素养全面、掌握研究方法、具有探索精神,能熟练解析实践问题的教育研究者。主要包括:身心健康,热爱生活,劳动、审美、人际、科学、人文和生态等方面素养良好,熟练掌握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2-3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的规律性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灵活应用逻辑法、辩证法、系统法、生态学方法和教育科研方法,整体把握各级各类教育的整体运行状况和运行机制,发现并解析教育存在的问题,正确把握问题的轻重缓急和主次多元,坚持应用生态思想、生态思维和生态方法开展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效。

培养目标3成为熟练开展教育评价、懂得教育基本管理、能够从事教育咨询的教育服务能手主要包括:熟练掌握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评价的类型、特点、方法、步骤和工具,有选择地自主开展课程、课堂、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业水平、教学活动、育人活动、学校管理等方面评价,具有一定的评价经历和评价成效;熟悉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管理事务,掌握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参与教育管理的经历和体验;掌握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咨询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具有开展教育咨询的经历。

培养目标4成为践行教育基本规律、追踪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及学科前沿、善于反思学习及实践应用的教育专业人。主要包括:熟悉中外教育家的经历、思想和经典名言,具有教育学的情趣、觉识、信仰理性、认知理性和反思实践理性,深入把握并自觉践行人的生命、生活、生态、生长和成人成才等基本规律;及时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动态,追踪教育研究与教育评价前沿,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教育研究评价管理咨询经验;具有较强的反思学习、实践应用和专业发展意识,善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反思学习和自我管理,专业发展规划清晰,终身发展潜力良好。

培养目标5成为富有责任心、善于沟通表达、乐于探索创新的业务团队核心成员。主要包括:理解基础教育的公共性、民主性、系统性和卓越性,对教育发展、立德树人和培育时代新人富有责任性、进取心,善于沟通交流、协调合作,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积极推进各类共同体建设,成为业务团队的核心成员。

二、毕业要求

紧紧围绕生态化教育改革要求,立足基础教育的研究、评价和咨询管理三领域,通过学知识、练技能、做实践、研问题和养品性,培养 “知识、技能、实践、研究、品性”五维素养。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 [品性要求]思想政治上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生态化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较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生态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专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教育专业上坚持依法执教、立德树人,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践行教育的“九个坚持”;岗位实践上坚持专业化追求,具有一定专业境界。

1.1[思政品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身健体、热爱劳动、艺术审美、为人正派、乐观向上、勤勉简朴等生活品性;做事沉着稳重,做人阳光友善,善于沟通交流合作,热心公益事业、生态保护和地方社会进步。

1.2[专业品性]理解学校及学校生活,能敏锐把握学校的精神性、社会性、文化性和地域性等内涵;认同教育的时代性、社会性、职能性和综合性,能助推生态文明时代的教育生态化发展潮流;具有教师职业知识的全面性、人文性,教师职业技能的多样性和特长性,能赢得同行或他人的认可。

1.3[岗位品性]热爱教育研究、评价、管理及咨询专业,建构良好的专业理念、专业情意,明确专业责任,具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专业理想;习得专业道德和专业伦理,具有良好的专业作风;养成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操,陶冶专业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专业境界。

2.[知识要求]获得广博的通识性知识,掌握系统的学科性知识,习得教育的实践性知识,了解职业知识,生成情感性知识,形成结构健全、主辅有致、功能整合、转化应用的知识体系。

2.1[通识知识]知晓军事、体育、思政、美育、劳育、英语、信息技术、就业创业、心理健康、职业生涯、文献检索等方面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教育政策和法规,并在学习、生活、教育和社会实践中积极应用这些知识。

2.2[学科知识]掌握教谁、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这四类教育学类知识。包括:深入掌握学习者的身心规律、个性特征、背景经历和学习起点,全面掌握并适当解析学科内容知识,熟练掌握教育学类知识,扎实掌握教育研究、评价知识,适当掌握教育管理咨询知识。

2.3[实践知识]习得教育实践性知识。包括:教育教学的内容解读、标准把握、资源利用、课程设计、对象组织、过程开展、指导辅导、管理调控、质量评价、社会合作等方面的策略方法知识,以及学校的情境氛围、机制规则、精神意象、社会环境、职业规范、教育行情、教育政策等环境知识,教师的自我认知、教育信念、情感体验、人际知识、风格模式、经验基础等个人知识,生成积极的认知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人际情感和工作情感。

3.[技能要求] 基本掌握应用型本科人才通适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熟练掌握教育学专业的关键技能,具有观察、读写、设计、开发、管理、评价、咨询、研究等方面关键能力;初步掌握教育职业的基本技能,具有岗位实战能力,形成结构良好、功能整合、应用自如的技能体系。

3.1[通适技能]基本掌握身心健康的基本技能,养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生活习惯,军事训练和体质健康测试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思想政治的基本技能,养成历史、辩证、全面的思维方式,具有正确的识别力和选择力;英语的听、读、说、写技能,熟练使用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有一定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意识;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电子黑板和课件制作及演示;普通话、书写技能的使用技能,达到行业相关规定水准;劳动教育、审美美育、就业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一般技能,能制作相应文案和开展相关活动。

3.2[专业技能]熟练掌握教育经典阅读、文献检索、教育观察分析、教育政策解读、教育调查统计、教育资源开发、教育教学设计、教育组织管理、教育研究、教育测评、教育咨询、教育文体写作等方法性技能,具有技能的演练、试岗和自主实践等经历体验。

3.3[岗位技能]初步掌握教育研究和教育评价的实用技能及前沿技能,了解教育研究和教育评价的国内国外现状、流行趋势,追踪并应用相关技能技巧,掌握教育研究和教育评价专家所使用的策略方法,具有一定的技能应用体验。

4.[实践要求] 全面开展通适实践,全面提升个人素养;独立或协同开展学科专业关键技能实践,实践成果达到预期标准;小组或团队开展岗位实践,取得一定实践成效。

4.1[通适实践]开展五个方面的通适实践。包括:(1)生活实践,改进并完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内涵;(2)身心健康实践,每天健身一小时,适时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自我反思,保持健康心态;(3)劳动实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理念;(4)审美实践,形成稳定的艺术审美情趣、专业审美乐趣;(5)社会实践,形成乐于社会奉献和勇于锻炼成长的全面发展理念。

4.2[专业实践]开展七个方面的学科专业实践。包括:(1)教育经典阅读,找到能拨动心灵、振奋精神、终身受用的教育名著;(2)文献检索,熟练使用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3)教育观察,熟练使用观察工具和观察方法;(4)教育政策解读,及时解读国家、地方颁布的教育政策;(5)教育调查统计,熟练使用调查工具和调查方法;(6)教育文体写作,形成论文、报告、报道、案例等文本;(7)教育资源整合开发,掌握教育资源开发技术和流程。

4.3[岗位实践]开展七个方面的岗位实践。包括:(1)教育见习,了解基础教育整体状况和师生活动情况;(2)教育演习,掌握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操作;(3)教育实习,尝试基础教育的教学操作和班级管理;(4)教育研究,全面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5)教育测评,全面应用测评技术,提高教育测评的有效性;(6)教育管理,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7)教育咨询,自主设计咨询方案,提高教育咨询的有效性。此外,鼓励兼职实践、创新创业、求职、考研,提供相应辅导训练,并根据结果成效给以同等认定。

5.[研究要求]广泛开展通适研究,保持研究的常态化、生活化、实效化,推动自我、生活、社会等持续改进;精心开展学科专业研究,力争研究的规范化、前沿化和成果化,为推动学科专业发展奉献学术力量;深入开展岗位实践研究,做到研究的情境化、实操化、迁移化,推动职业实践不断完善。通过三类研究,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强烈的资源意识、深刻的思维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美好的专业愿景。

5.1[通适研究]把握生活向善向美的发展规律,广泛应用多学科知识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主动开展(但不限于)学校、社会、人际、自我、文化、人生、职业、家庭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完成研究报告1份,报告要求所述问题清晰、理据明确、策略科学。

5.2[专业研究]按照科研的规范流程,确定学科专业研究项目1项,采用相应研究方法、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源,开展(但不限于)教育学科的思想理论、人物评价、概念命题原理、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教育实践的类型、形式、系统、设计、实施、管理、评价、开发、师生素养等专业问题研究,完成研究论文1份,论文要求问题实在、概念准确、文献完备、结构严密、分析深入、重点突出、有创新性见解。

5.3[岗位研究]以岗位实践问题为导向,聚焦教育研究、评价、管理、咨询等领域,确定岗位实践研究项目1项,采用相应研究方法、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源,开展(但不限于)有关体系、规模、结构、标准、分布、水平、发展等方面实践问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或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或建设方案)1份,成果要求问题来自一线、事实数据充分、相关利益者在场、因果分析深入、建议策略科学可行。

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扣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着眼我国教育改革的生态化趋势,培养思想品性良好、身心健康和谐、生态素养及专业素养较高、反思发展及团队合作精神较好、具有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心理学研究者、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能手。能够在教育单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测评等方面实践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继续深造潜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五年预期目标

按照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首,专业成长为核心,实践能力为要,专业学习团队协作为终身发展基本路径,特制定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成为政治方向正确、生态理念深入、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具体体现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中国大地从事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依法执教,具有良好的从业信念和敬业精神;积极响应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坚持应用生态思想、生态思维和生态方法从事心理教育工作,推动心理教育生态化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化心理教育情怀和理想。

目标2:成为素养全面、方法科学、具有探索精神和熟练解析实践问题的心理学研究者。主要包括:身心健康,热爱生活,劳动、审美、人际、科学、人文和生态等方面素养良好,熟练掌握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学科课程的规律性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灵活应用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等心理学科研方法,整体把握各级各类心理学教育的整体运行状况和运行机制,发现并解析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正确把握问题的轻重缓急和主次多元,坚持融入生态思想、生态思维和生态方法开展心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效。

目标3:成为熟练开展心理评价、能够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咨询的服务能手。主要包括:能综合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与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活动与咨询方案,熟练驾驭、示范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够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为社会提供心理服务,促进国民心理素质提升。

目标4:成为践行学校心理教育基本规律、追踪心理学改革发展前沿及学科前沿、善于反思学习及实践应用的心理学专业人主要包括:能追踪国内外心理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新工具,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学专业素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成为熟练开展心理实验技术、心理测评技术、能够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能手。

目标5:成为富有责任心、善于沟通表达、乐于探索创新的业务团队核心成员。主要包括:具备国际视野、良好的跨文化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在团队中发挥作用,能够恰当处理竞争与合作的人际关系,协调合作,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积极推进各类共同体建设,成为业务团队的核心成员。

二、毕业要求

紧紧围绕“学、练、研、做、养”五维素养的新要求,严格参照《国标》要求,立德树人为首以“养”为导向,把“养”贯穿到“学、练、研、做”四大环节中,分项对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的品性、知识、技能、实践和研究五个方面进行明确的、可衡量的具体描述。

1.[品性要求]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生态化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较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生态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专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心理学教学、研究与辅导、咨询的实践中遵守教师行为准则,落实立德树人,能够对师德失范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作出正确决策,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指导心理学实践。在岗位实践上坚持专业化追求,具有一定专业情怀。

1.1思政品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道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身健体、热爱劳动、艺术审美、为人正派、乐观向上、勤勉简朴等生活品性;做事沉着稳重,做人阳光友善,善于沟通交流合作,热心公益事业、生态保护和地方社会进步。

1.2 专业品性:理解学校及学校生活,能敏锐把握学校的精神性、社会性、文化性和地域性等内涵;认同心理教育的时代性、社会性、职能性和综合性,能助推生态文明时代的心理教育生态化发展潮流;理解心理工作者的职业性质与社会责任,遵守心理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责任。

1.3 岗位品性:热爱心理学研究、评价、管理及咨询专业,建构良好的专业理念、专业情意,明确专业责任,具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专业理想;养成良好的专业作风,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道德和专业伦理,和初步的专业审美情趣。

2.[知识要求]获得广博的通识性知识,掌握系统的学科性知识,习得心理学的实践性知识,了解职业知识,生成情感性知识,形成结构健全、主辅有致、功能整合、转化应用的知识体系能够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释心理现象,能够应用解决一般的心理学问题。

2.1通识知识:知晓军事、体育、思政、美育、劳育、英语、信息技术、就业创业、心理健康、职业生涯、文献检索等方面基本知识,并在学习、生活、教育和社会实践中积极应用这些知识。

2.2学科知识:深入掌握学习者的身心规律、个性特征、背景经历和学习起点,全面掌握并适当解析学科内容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学类基本知识,扎实掌握心理学研究、测评、实验、咨询、辅导、微格等实践性课程的理论知识。

2.3实践知识:习得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知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解读、标准把握、资源利用、课程设计、对象组织、过程开展、指导辅导、管理调控、质量评价、社会合作等方面的策略方法知识;学校的情境氛围、机制规则、精神意象、社会环境、职业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行情、政策等环境知识;心理健康教师伦理道德及法律要求,开展实验、咨询、辅导等实践环节的策略性方法知识,生成积极的认知情感、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人际情感和工作情感。

3.[技能要求]基本掌握应用型本科人才通识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熟练掌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关键技能,具有观察、读写、设计、开发、管理、评价、咨询、研究等方面关键能力;初步掌握心理学实验、测评、研究、辅导、咨询的基本技能,具有岗位实战能力,形成结构良好、功能整合、应用自如的技能体系。

3.1通识技能:基本掌握身心健康的基本技能,养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生活习惯,军事训练和体质健康测试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思想政治的基本技能,养成历史、辩证、全面的思维方式,具有正确的识别力和选择力;英语的听、读、说、写技能,熟练使用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有一定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意识;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电子黑板和课件制作及演示;普通话、三笔字的使用技能,达到行业相关规定水准;劳动教育、审美美育、就业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一般技能,能制作相应文案和开展相关活动。

3.2专业技能:掌握心理学的分析表达技能,并能识别、表达、分析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心理学问题;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和分析心理学问题的能力;掌握心理测量技术与统计方法,能初步运用于心理学问题的发现与分析;掌握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初步具备心理咨询的能力,能初步运用于心理咨询常见问题的识别与分析;掌握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设计心理辅导方案。

3.3 岗位技能: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和评价的实用技能及前沿技能,了解心理学研究和评价的国内国外现状、流行趋势,追踪并应用相关技能技巧,掌握心理学研究和评价专家所使用的策略方法,具有一定的技能应用体验。

4.[实践要求]全面开展通识实践,大力提升个人素养;独立或协同开展学科专业关键技能实践,实践成果达到预期标准;小组或团队开展岗位实践,取得一定实践成效。

4.1通识技能:开展五个方面的通识实践。包括:(1)生活实践,改进并完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内涵;(2)身心健康实践,每天健身一小时,适时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自我反思,保持健康心态;(3)劳动实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理念;(4)审美实践,形成稳定的艺术审美情趣、专业审美乐趣;(5)社会实践,形成乐于社会奉献和勇于锻炼成长的全面发展理念。

4.2专业实践:开展六个方面的学科专业实践。包括:(1)文献检索,熟练使用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2)调查统计,熟练使用调查工具和调查方法及正确的解读数据;(3)课程设计,能够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方案;(4)实验研究,具备用现代化网络工具和软件进行实验设计、调查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5)方案设计,能够设计心理咨询与辅导方案;6)心理学文体写作,形成论文、报告等文本。

5.[研究要求]广泛开展通识研究,保持研究的常态化、生活化、实效化,推动自我、生活、社会等持续改进;精心开展学科专业研究,力争研究的规范化、前沿化和成果化,为推动学科专业发展奉献学术力量;深入开展岗位实践研究,做到研究的情境化、实操化、迁移化,推动职业实践不断完善。通过三类研究,形成敏锐的问题意识、强烈的资源意识、深刻的思维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美好的专业愿景。

5.1通识研究:把握生活向善向美的发展规律,广泛应用多学科知识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主动开展(但不限于)学校、社会、人际、自我、文化、人生、职业、家庭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完成研究报告1份,报告要求所述问题清晰、理据明确、策略科学。

5.2专业研究:按照科研的规范流程,确定学科专业研究项目1项,采用相应研究方法、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源,开展(但不限于)心理学学科的思想理论、人物评价、概念命题原理、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心理学现象在实践中的类型、形式、系统、设计、实施、管理、评价、开发等专业问题研究,完成研究论文1份,论文要求问题实在、概念准确、文献完备、结构严密、分析深入、重点突出、有创新性见解

5.3岗位研究:以专业岗位实践问题为导向,聚焦心理学教育、研究、评价、管理、咨询等领域,确定专业岗位实践研究项目1项,采用相应研究方法、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源,开展(但不限于)有关因素、关系、影响、水平、发展等方面实践问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1份(或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或建设方案)1份,成果要求问题来自一线、数据充分、因果分析深入、建议策略科学可行。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